用户需求推动一切:计算科学成为支柱学科
DOSERV原创 崔昊 发表于:10年03月18日 16:27 [原创] 服务器在线
用户需求推动一切:计算科学成为支柱学科
正如梁岩所说,花同样的钱得到更多的性能,是用户所关心的问题,但现在,用户不仅仅关心“花的钱”和“得到的性能”,还关心“不同应用下的性能”,关心“达到一定性能所带来的功耗”,关心“产品的升级换代”。企业用户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尤其是对于能够直接同英特尔对话的用户来说。
这就是英特尔所面临的问题,如果至强5600所带来的仅仅是一把钥匙而不是一间藏满珍宝的房间的话,这把同样可能打开一间陋室的钥匙,就将变得一文不名,但恰恰就是这把看似来的有些仓促的钥匙,却打开了一个谁都无法想象的奇妙世界。
吉林大学的魏晓辉教授对于基于至强5600平台的服务器的绿色计算印象深刻,他笑称,虽然学校现在还没有向他所负责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收电费,但是如果一旦要计算入电费开销,那将是自己那点资金无法支撑的,毕竟只有200万元建立高性能计算中心机房建设的魏晓辉教授的每一分钱都是分外珍贵的。
因此,对于吉大的高性能计算中心,甚至对于大多数院校的超算中心而言,是否能够省钱,能够创造最大的性能,是一个迫切的危及到生存的问题,魏晓辉说,电费的问题“以后早晚要考虑”,所以,将就低碳经济和绿色计算是很有必要的。
在魏晓辉看来,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学院自己做的一次测试,同样的VASP程序,在至强5500上算完耗时3300多秒,而在至强5600上则仅有2700多秒,而由于这两款处理器的功耗几乎相同,魏晓辉说:“这就相当于缩短时间,功耗就降低了。绿色计算指的就是这个,完成同样一件事情减少了功耗的开销。”
魏晓辉说,VASP程序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保守的例子,“其他的例子会比这个更好。”
而在魏晓辉背后,另一股暖流正在不断推动着他和他的高性能计算中心。
据魏晓辉介绍,自国家针对211工程院校展开题为“千人计划”的引进国际高层次学术人才的规划之后,在吉林大学几乎没有例外的“每一位“千人计划”引进来的人都要求工作条件中具备高性能计算。”但遭遇的问题却也十分尴尬“学校的状况计算资源严重不足,不是没有,但是没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学校的计算中心。”虽然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中心,但是仍然严重不足。
“比如说超应用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它的老师需要到上海租用额外的资源,长春和上海比较远,沟通有一些不方便,从服务商来说有的时候达到不了用户的要求。电子学院的老师有时候说,自己买PC机,用低速的网络自己搭建一个比较粗糙的集群进行科研。材料学院、地学、汽车学院等等都需要这些资源,但是目前没有平台。”作为主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副院长,从魏晓辉的嘴里听到如此的现状不免有些尴尬。
魏晓辉坦诚:“高性能计算平台已经成为学校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从计算科学到现在,与以前的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相比已经成为科学上的一个“金三角”,缺一不可。高性能计算平台也是科研必备条件,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对学校以后学科发展是一个严重的制约。”
于是,吉林大学才会投入1300万元,“1100万元用于购买计算资源,200万元进行机房建设。”
但,在魏晓辉在2009年底最终选择至强5600进行测试的时候,至强5500正是处在技术应用和产品、价格成熟度最好的时候,一向寻求稳定且资金并不充裕的学校用户,为何去追新呢?魏晓辉一方面笑称“要买不能买落后的,要买新的”,一面也道出了实情。